繆缺
成語(Idiom):繆缺
發(fā)音(Pronunciation):miú q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語或文章的內容空洞、無實質,缺乏真實性或邏輯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繆缺”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繆”指無、空,表示虛假、空洞;“缺”指不足、缺乏,表示缺乏實質性內容。整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言語或文章的內容缺乏真實性或邏輯性,只是空洞的表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或諷刺某人的言辭或文章內容沒有實質性,只是空洞的虛假陳述。也可用來形容某人的思維或邏輯不嚴密,缺乏實質性的觀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繆缺”最早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據(jù)傳,齊國太公鉆研卜筮術數(shù),以預測未來。有人向太公請教未來的事情,太公卻只回答了“繆缺”兩個字。后來,事情如太公所言發(fā)生了,人們才明白太公之前的回答是故意的,意味著言語空洞、無實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只是一連串的空洞詞句,完全是繆缺。
2. 這篇文章內容空洞,毫無實質性,簡直是繆缺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將“繆缺”與“謬誤”相對應,因為謬誤也是指錯誤、無實質性的陳述。將這兩個詞聯(lián)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繆缺”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如“空洞無物”、“虛偽不實”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文只是一堆空洞的詞句,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2. 初中生:這本書的內容缺乏邏輯性,簡直就是繆缺之作。
3. 高中生:他的演講只是一連串的空洞詞句,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觀點。
4. 大學生:這篇論文只是空洞的陳述,缺乏真實性和邏輯性。
5. 成人:他的辯論論點空洞,完全是繆缺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