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物
成語:僭物(jiàn wù)
發音:jiàn wù
基本含義:指盜竊他人財物或侵占他人地位、權力等。
詳細解釋:僭物一詞中的“僭”是指越過規定的界限,超出自己的權力或地位范圍;“物”則是指財物。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越過界限、侵占他人財物或地位的行為。
使用場景: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貪圖不義之財或者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力地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批評那些貪污受賄、侵占公共資源或者違法經營的人。
故事起源:《左傳·成公十三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官員叫顏淵,他的賢能和德行備受贊譽。有一天,顏淵在街上看到一只丟失的牛,他立刻帶著牛回家,準備歸還給失主。但是,官員季孫看到顏淵手里的牛后,貪婪地想要將其留下作為自己的財物。于是,季孫把顏淵告上了法庭,指控他偷牛。法官判決顏淵有罪,并讓季孫獲得了牛。顏淵感到非常憤怒和冤屈,他對季孫說:“你這是僭物之行!”這個故事中的“僭物”一詞,就是從顏淵的口中說出來的。
成語結構: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象地描述了越過界限、侵占他人財物或地位的行為。
例句:
1. 他利用職務之便,將公款挪用于個人利益,真是僭物之徒。
2. 這個官員為了謀取私利,不惜用盡手段,可謂是一位典型的僭物之人。
記憶技巧:可以聯想成“越界”和“物質”,表示越過界限侵占他人的物質財富。
延伸學習: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侵占”、“貪婪”等,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僭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偷了同學的鉛筆盒,是個僭物小偷。
初中生:這位官員利用職務之便,將公款挪用于個人利益,真是一位典型的僭物之徒。
高中生: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擇手段地侵占他人的權力和地位,真是一個十足的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