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券
基本解釋
古代官府頒發的一種差旅費證券。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寶應 二年,大夫 嚴武 奏,在外新除御史,食宿私舍非宜。自此乃給公券。”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舉人給來往公券》:“國朝 王士禛 《夫于亭雜録》云:‘ 宋 開寶 二年,詔 西川 、 山南 、 荊湖 等道舉人皆給來往公券,自初起程以至還鄉費,皆給於公家。’”
成語(Idiom):公券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q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券是指由政府或公司發行的證券,代表著一定的權益或債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券是由“公”和“券”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意為公開、公眾,表示這是公共的、大家都可以參與的;“券”意為票證、證券,表示這是一種具備交易價值的憑證。因此,“公券”指的是由政府或公司發行的證券,代表著一定的權益或債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券通常用來形容政府或公司發行的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也可以泛指一切有價證券。在經濟領域中,公券是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它可以用于籌集資金、投資獲利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券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政府為了籌集資金用于國家建設或戰爭,常常會發行一種叫做“公券”的票證。持有這種公券的人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按照票面上的金額向政府兌換黃金或白銀。因此,“公券”逐漸成為代表政府債務或權益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聲成語,讀音為gōng quàn。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拿著公券去銀行兌換了一大筆錢。
2. 這家公司的公券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公券”與“政府債務”或“金融工具”等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政府發行的紙幣上寫著“公券”的字樣,以便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金融市場、證券投資等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同類型的公券以及其在經濟中的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說公券可以換很多錢,我們要好好存錢。
2. 初中生:老師說公券是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用于籌集資金。
3. 高中生:我正在學習股票投資,公券是我必須要了解的概念之一。
4. 大學生:我計劃購買一些公司的公券,希望能夠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