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謫
基本解釋
亦作“ 百適 ”。百次譴責。古時官吏受百次譴責即被免職。《漢書·游俠傳·陳遵》:“﹝ 遵 ﹞又日出醉歸,曹事數廢。西曹以故事適之,侍曹輒詣寺舍白 遵 曰:‘ 陳 卿今日以某事適。’ 遵 曰:‘滿百乃相聞。’故事,有百適者斥,滿百,西曹白請斥。” 顏師古 注:“適,讀曰‘讁’。” 宋 陸游 《病后作》詩:“骨相坐一寒,仕宦經百謫。”
成語(Idiom):百謫(bǎi zé)
發音(Pronunciation):bǎi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貶謫的人數眾多,形容時局動蕩、人心渙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百謫原指被貶謫的人數眾多,后來也用來形容時局動蕩、人心渙散。百謫的意思是指有很多人被貶謫,這個成語的用法多指時局動蕩、人心渙散。在古代,貶謫是一種常見的懲罰手段,被貶謫的人往往會被遠離家鄉、失去親人、貧窮流離,因此百謫成語所描述的情景是一種人人自危、人心散亂的局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百謫這個成語多用于描述時局動蕩、人心渙散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動蕩局面。比如可以用來形容戰爭時期的社會動蕩,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組織內部的人心渙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百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原文是“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百謫而賓之。”意思是說如果天下太平,圣人就會出現;如果天下動亂,就會有很多人被貶謫。這個成語通過對貶謫人數眾多的描述,來表達時局動蕩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百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形容詞在前,名詞在后。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經歷了百謫,人心渙散,社會秩序一片混亂。
2. 在戰亂年代,人們生活在百謫之中,無法安居樂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百”字與“謫”字進行聯想記憶。想象一個國家里有很多人被貶謫,形成了百謫的局面,這樣可以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歷史事件、社會動蕩的原因,來更加深入地理解百謫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歷史課上學到了百謫這個成語,老師告訴我們它是用來形容時局動蕩、人心渙散的。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轉學了,班級氣氛有些百謫,大家都感到有些失落。
3. 高中生(16-18歲):我們學校近期發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整個校園都感到有些百謫,大家都很擔心。
4. 大學生(19歲及以上):社會上的一些動蕩局面讓人感到有些百謫,我們需要保持冷靜,并為穩定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