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
基本解釋
(1).指 春秋 晉 之 狐偃 、 趙衰 、 賈佗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晉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 宋 馬永易 《實賓錄·三士》:“ 晉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謂 狐偃 、 趙衰 、 賈佗 。”
(2).指古之 許由 、 巢父 、 池主 三隱者。《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三國 魏 曹植 《許由巢父池主贊》:“ 堯 禪 許由 , 巢父 是恥。穢其圂聽,臨河洗耳。 池主 是讓,以水為濁。嗟此三士,清足厲俗。”
(3).指 春秋 齊 之 公孫接 、 田開疆 、 古冶子 。三人勇而無禮, 晏子 認為將危害國家,準備除掉他們,請 景公 賜三人二桃,論功而食。三人相爭不下,皆不食桃,自剄死。事見《晏子春秋·諫下二四》。 三國 蜀 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元 張可久 《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曲:“殺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莊前臥。”
成語(Idiom):三士 (sān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三個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士是由“三”和“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表示有三個人;“士”表示有才能、有德行的人。三士指的是三個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通常指的是三個志同道合、互相尊重的朋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士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三個朋友之間的關系密切、相互尊重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三個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合作共事,共同努力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士這個成語最初出現在《史記·魏世家》中的一段故事。故事講述了三個朋友楊修、王朗和楊阜一起游歷名勝古跡,并發表了各自的感慨和見解。這三個人才華出眾,互相尊重,因此被稱為“三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三個是真正的三士,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幫助。
2.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三士的合作與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士”與“三個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進行聯想,用“三士”來形容三個朋友之間的關系密切、相互尊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友誼、合作相關的成語,如“兩全其美”、“和衷共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三個好朋友一起參加了學校的足球比賽,我們是真正的三士!
2. 初中生:我們三個同學一起組隊參加了科技創新競賽,大家互相幫助、共同努力,真的像是三士。
3. 高中生: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參加了志愿者活動,我們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就像是三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