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恨
成語(Idiom):赍恨(jī hèn)
發音(Pronunciation):jī h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懷有深深的憤恨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赍恨是指心懷深深的恨意,無法釋懷的憤恨之情。形容對仇敵或不滿之事耿耿于懷,長久不能忘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赍恨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對于曾經受到的傷害或冤屈感到憤怒和不滿的情緒。可以用于描述個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也可以用于形容民族、國家之間的仇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赍恨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書·王莽傳》,故事發生在漢朝末年,當時王莽篡位,成為新的皇帝。有一位名叫趙岐的大臣,他曾經是劉秀(即后來的漢光武帝)的親信,但因為一些誤會而被王莽所殺。趙岐臨死前說:“我赍恨于天下,成為萬世之冤。”這句話后來成為了成語“赍恨”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赍恨是由兩個漢字構成的成語,赍(jī)意為懷念、懷戀,恨(hèn)意為憤恨、怨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于失去的機會赍恨已久,一直無法釋懷。
2. 她心里充滿了對前任男友的赍恨,無法忘記他對她的傷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心中充滿了憤恨之情,無法釋懷,這樣就能夠記住赍恨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赍恨相關的成語,如“懷恨在心”、“耿耿于懷”等。同時,也可以了解更多關于漢朝歷史和文化的知識,以加深對赍恨這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我對那個欺負我的同學赍恨已久,每次看到他都會覺得很生氣。
2. 初中生(14歲):我對于考試被老師誤會作弊的事情赍恨已久,覺得很冤枉。
3. 高中生(17歲):他對于自己的家庭貧困赍恨已久,一直努力學習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4. 大學生(20歲):我對于社會不公平的現象赍恨已久,希望能夠為社會做出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