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詞語解釋
zhōng guó ㄓㄨㄙ ㄍㄨㄛˊ中國(中國)
◎ 中國Zhōngguó
[China] 古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后成為我國的專稱。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面積9600000平方公里,人口12億(1994),首都北京
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 中國zhōngguó
(1) [Central Plains]∶指中原地區
與中國抗衡。——《資治通鑒》
(2) 又
驅中國士眾。
將中國人。
(3) [capital]∶京城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
詞語解釋
zhōng guó ㄓㄨㄙ ㄍㄨㄛˊ中國(中國)
(1).上古時代,我國 華夏 族建國于 黃河 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區。《詩·小雅·六月序》:“《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莊子·田子方》:“吾聞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韓非子·孤憤》:“夫 越 雖國富兵強,中國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 漢 桓寬 《鹽鐵論·申韓》:“大 河 之始決於 瓠子 也,涓涓爾,及其卒,泛濫為中國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江 左地促,不如中國。”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嶺外梅花》:“嶺外梅花與中國異,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唇紅香著。”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柳邊紀略》:“泉甘土肥,物產如參貂,非中國有。”
(2).指生長、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晉書·宣帝紀》:“ 吳 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 東關 。” 宋 陳善 《捫虱新話·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國也,而與夷狄無異。”《宋史·岳飛傳》:“ 金 人所以立 劉豫 於 河 南,蓋欲荼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
(3).猶國家,朝廷。《禮記·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國,雖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漢書·西南夷傳》:“即以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為中國全盛,而當思維持保守。”
(4).京師。《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毛 傳:“中國,京師也。”《史記·五帝本紀》:“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劉熙 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唐 李賀 《李憑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憑 中國彈箜篌。” 方世舉 注:“中國,作都中解。”
(5).我國的專稱。 清 林則徐 《擬諭英吉利國王檄》:“ 中國 所行於外國者,無一非利人之物。” 毛澤東 《紀念孫中山先生》:“ 中國 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6).指 恒河 中流一帶的 中印度 ,佛教徒譯稱 中國 。參閱 晉 法顯 《佛國記》。
成語(Idiom):中國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g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國這個國家,也可用來指中國的文化、歷史和人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位于東亞,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這個詞語也可以用來表達中國的文化、歷史和人民。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國這個詞語可以用來描述中國這個國家,也可以用來描述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中使用,例如在旅游、教育、商務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國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來指代周朝的一個國家。后來,中國這個詞逐漸成為指代中國這個國家和文化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國的成語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國家。
2. 我很想去中國旅游,了解他們的文化和歷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國這個詞語拆分為“中”和“國”,并與中國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相聯系,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的傳統藝術、哲學、文學和歷史事件等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愛中國,因為中國有很多好吃的食物。
2. 初中生: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歷史和文化的國家。
3. 高中生: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正在成為世界的重要力量。
4. 大學生:我希望能夠去中國留學,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