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檢
基本解釋
禮儀;規矩。《世說新語·賞譽下》“ 劉琨 稱 祖 車騎” 劉孝標 注引 晉 虞預 《晉書》:“﹝ 祖逖 ﹞豁蕩不修儀檢,輕財好施。”《舊唐書·文宗紀下》:“ 廷老 在翰林,終日酣醉無儀檢,故罷。”《新唐書·忠義傳下·龐堅》:“ 玉 魁梧有力,明軍法,久宿衛,習知朝廷制度。帝顧諸將多不閑儀檢,故授 玉 領軍、武衛二大將軍,使眾觀以為模矱。” 宋 文同 《樂府雜詠·自君之出矣》:“閨闈足儀檢,常恐犯繩尺。”
成語(Idiom):儀檢(yí jiǎn)
發音(Pronunciation):yí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儀容儀表整潔,舉止得體,言談舉止符合禮儀規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檢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儀指的是儀表,檢指的是檢查。儀檢表示一個人的儀表和行為符合禮儀規范,舉止得體,言談舉止得體,整潔大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儀檢一詞多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外表儀態得體,舉止文雅,符合社會禮儀規范的情況。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儀表和行為舉止,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的不文明舉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有一則故事,主父偃在齊國做官時,有一個人向他討教禮儀,主父偃告訴他:“儀檢者,君子之事也。”這個故事中的“儀檢”一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表示儀表整潔,舉止得體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儀檢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儀檢得體,舉止文雅。
2. 這位老師注重儀檢,給學生們樹立了榜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儀檢”兩個字與儀表整潔、舉止得體等含義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鏡子前,整理儀表,檢查自己的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禮儀知識,了解不同場合下的儀表儀態要求,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儀表形象。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的班長儀檢很好,經常幫助老師整理教室。
2. 初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時刻保持儀檢,為同學們樹立榜樣。
3. 高中生: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儀檢意識的關鍵時期。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注重儀檢,樹立良好的形象,為將來的就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