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鞅
成語(Idiom):息鞅
發(fā)音(Pronunciation):xī y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暫時停止或平息爭端,使局勢得以緩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息鞅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息”指停止、平息,“鞅”指指揮車馬的繩索。這個成語原本用來形容戰(zhàn)爭中的停戰(zhàn)或休戰(zhàn),后來引申為停止爭執(zhí)、平息紛爭,使局勢得以緩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通過調解、協(xié)商等方式解決糾紛或平息矛盾的場合。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商業(yè)、家庭等各個領域的沖突與和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九年》中記載了關于息鞅的故事。公元前650年,齊國賢相鮑叔牙與晉國賢臣鞅一同前往楚國,想要勸說楚國停止對齊國的侵略。鞅在楚國宴會上表演了一場駕馭車馬的技藝,引起了楚國君主的贊賞。鞅趁機向楚國君主表達了齊國的誠意,最終成功地平息了楚國對齊國的敵意。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成成語“息鞅”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雙方經過艱苦的談判后,最終達成了一項互利的協(xié)議,成功地息鞅了雙方的爭端。
2. 領導的明智決策使得公司內部的紛爭得以快速平息,員工們重新恢復了工作秩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成“息馬鞅車”,將鞅想象成馬車上的繩索,當繩索被解開時,馬停下來,局勢也得到了緩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息事寧人”、“息肩息膊”等,擴大對于平息紛爭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老師教我們要和平解決問題,不要打架,要學會息鞅。
中學生(13-18歲):班級里發(fā)生了一些爭執(zhí),我們通過溝通和理解,最終成功地息鞅了矛盾。
大學生(19-22歲):社團內部出現(xiàn)了分歧,我們召開了一次會議,通過討論和協(xié)商,最終成功地息鞅了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