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枰
基本解釋
下棋。 元 蔣子正 《山房隨筆》卷一:“有賣地仙丹者,國手也…… 聶 俾對枰,連敗數局。”
成語(Idiom):對枰
發音(Pronunciation):duì p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對枰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指的是雙方在某種競爭或較量中勢均力敵、不分上下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對枰是由“對”和“枰”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對”表示相互對立、相等,而“枰”是指古代的棋盤。成語的意思是,兩方在競爭中形成了一種勢均力敵、不分上下的局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對枰常常用來形容某種競爭或比賽中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體育比賽、商業競爭、學術爭論等各種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對枰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年》中。據傳,春秋時期,魯國和齊國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爭。雙方在戰場上展開了激烈的決戰,不分上下。后來,人們用“對枰”來形容這種勢均力敵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對枰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對”是形容詞,意為相互對立、相等;“枰”是名詞,指古代的棋盤。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場比賽真是激烈,雙方對枰,不分上下。
2. 在商業競爭中,兩家公司的實力相當,一直保持著對枰的狀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對枰”的發音duì píng聯想為“對平”,表示雙方勢均力敵的狀態,形成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競爭、對抗相關的成語,例如“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今天我們班級的籃球比賽,兩隊打得對枰,最后分數相等。
2. 初中生(13-15歲):數學競賽中,我和同學的成績都很好,老師說我們是對枰的。
3. 高中生(16-18歲):歷史辯論賽上,兩個團隊的觀點都很有說服力,評委認為雙方對枰。
4. 大學生及以上:在公司的銷售競爭中,我和同事的業績一直保持對枰的狀態,都很努力。
希望以上對枰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