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反
基本解釋
(1).亦作“ 十返 ”。謂反復或往返多次。《列子·黃帝》:“ 列子 師 老商氏 ,友 伯高子 ;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尹生 聞之,從 列子 居,數月不省舍。因間請蘄其術者,十反而十不告。”《三國志·蜀志·董和傳》:“ 董幼宰 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新唐書·西域傳上·吐谷渾》:“其相 天柱王 用事,拘天子行人鴻臚丞 趙德楷 ,帝遣使曉敕,十返,無悛言。”
(2).十種反常現象。 宋 倪思 《經鉏堂雜志》:“貴人十反:夜當臥而飲宴;早當起而醉臥;心當逸而勞;身當勞而逸;吝束脩不請師教子弟,而以大錢顧教聲妓;藥餌無病而服,有病不肯服;果蔬尚新不待熟;食物取細失正味;山水不喜真境而喜圖畫;器用不貴金銀而貴銅甆。”
(3).即十番鼓,民間器樂合奏樂名。 清 吳偉業 《望江南》詞之八:“一曲輕圓同伴少,十反麤細聽人多。絃索應云鑼。”詳“ 十番鼓 ”。
成語(Idiom):十反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f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的行為或態度完全相反,與原本的說話或行為相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反是由“十”和“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十”表示完整或全面,而“反”表示相反或背離。當這兩個字放在一起時,表示一個人的言行與原本的說話或行為完全相反,完全背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十反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與其原本的態度或說話完全相反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虛偽、矛盾或不一致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十反的具體故事起源目前沒有確切的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反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總是說自己很勤奮,可是實際上卻從不做任何事情,真是十反。
2. 她嘴上說著不喜歡他,卻時常關注他的一舉一動,真是十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十反”與相反的概念聯系起來,例如將數字“十”與“反”相連,形象地表示一個人的行為與原本相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十反相關的成語,如“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說他不喜歡吃巧克力,但每次都搶著吃,真是十反。
2. 初中生:她平時總說自己不會打游戲,結果每天晚上都玩到很晚,真是十反。
3. 高中生:他自稱是一個開放的人,但對于不同意見總是不接受,真是十反。
4. 大學生:他說自己很理性,但每次都情緒激動地發表評論,真是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