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蹈
成語(Idiom):觸蹈
發音(Pronunciation):chù d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觸犯法律或違背道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觸蹈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觸指觸犯,蹈指踩踏。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觸犯法律或違背道義的行為。它強調了違背法律、逾越道德底線所帶來的后果和懲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觸蹈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某人故意違法亂紀或違背道德規范的行為。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守法律、不遵守社會道德的人,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不要觸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觸蹈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成公二年》。故事中,魯國有一個叫顏淵的人,他是孔子的學生,品行非常高尚。有一次,顏淵在路上看到一塊遺失的玉佩,他立即把玉佩交給了官府。當時的法律規定,如果找到失物不上交,就會受到嚴懲。盡管顏淵的家境貧寒,但他寧愿觸犯法律,也不愿違背道義。這個故事成為了觸蹈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觸蹈了法律底線,最終被判刑。
2. 不要觸蹈道德底線,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觸蹈這個成語與觸犯法律、違背道義的行為聯系起來,形象化地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故意踩踏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法律和道德有關的成語,如“不義之財”、“作奸犯科”等,以豐富詞匯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不敢觸蹈老師的規定,因為他知道觸犯法律是不對的。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遵守交通規則,不要觸蹈紅燈。
3. 高中生:作為學生干部,我們要嚴守紀律,不能觸蹈法律和道德底線。
4. 大學生:在職業道德上,我們不能觸蹈底線,應該保持高尚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