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繩,辮繩兒
成語(Idiom):辮繩,辮繩兒
發(fā)音(Pronunciation):biàn shéng, biàn shéng e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行為等矛盾不一致,不連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辮繩,即發(fā)辮的繩子,辮繩兒是指由兩股以上的繩子擰成的一根繩子。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人思想、行為等方面的矛盾不一致,不連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言行不一致、思想矛盾等情況。可以用于諷刺、批評某個人的言行不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jù)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有一個人頭上纏著辮繩,他的思想言行卻不一致,矛盾重重。因此,人們就用“辮繩”來形容這種矛盾不一致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辮繩,辮繩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的話和做的事情總是不一致,真是個辮繩。
2. 這個人的行為和他的原則完全相反,簡直就是個辮繩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辮繩”形象地想象成一個人頭上纏著矛盾的思想,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矛盾、不一致相關的成語,如“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課總是說要好好學習,但是作業(yè)卻從來不做,真是個辮繩。
2. 初中生:這個政客說的話和做的事情總是不一致,簡直就是個辮繩兒。
3. 高中生:這個人的言行完全相反,真是個辮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