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茅
基本解釋
草名。即白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種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本經所用茅根是也。”
成語(Idiom):絲茅(sī máo)
發音(Pronunciation):sī m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草木纖弱、柔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絲茅是由“絲”和“茅”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絲”指的是細弱的絲線,“茅”指的是茅草。這個成語形容草木纖弱、柔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柔弱無力、不堅強的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中國古代的《詩經》中,有一篇名為《絲茅》的詩歌,其中描述了草木柔弱、纖細的特點。后來,人們將這個詩句中的“絲茅”作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柔弱無力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身體瘦弱得像絲茅一樣,一吹就倒。
2. 這個小伙子雖然年輕,但心思卻像絲茅一樣軟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絲茅”想象成一株細弱的草,容易被風吹倒。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可以更容易地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絲茅”相關的成語,例如“絲絲入扣”、“茅塞頓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草地上的絲茅被風吹彎了身子。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身體虛弱得像絲茅一樣,無法進行劇烈運動。
3. 高中生(16-18歲):她的意志力像絲茅一樣軟弱,經不起任何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