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鬲
基本解釋
謂車兩旁之上高出于軾的平木。《周禮·考工記·輿人》“以其隧之半為之較崇” 鄭玄 注“較,兩輢上出式者。” 唐 賈公彥 疏:“較,謂車輿兩相,今人謂之平鬲也。” 孫詒讓 正義引 鄭珍 云:“《説文》:‘輢,車旁也。’則輢止是車兩旁之稱。注云‘兩輢’,猶兩旁也。‘上出式’者,謂兩旁之上,高出於式之平木。此平木為較,猶較前平木為式。式崇較崇,并是平木距箱底之高……較木平設,故此及《車人》疏謂之平鬲。《山虞》疏及《詩·衛風·淇澳》 孔 疏又作平較。”按,式即軾,車前扶手的橫木。參見“ 平較 ”。
成語(Idiom):平鬲(píng gé)
發音(Pronunciation):píng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衡、調和,使兩者相得益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鬲是一個古代的兵器,形狀像鍋,用來烹飪和燒烤食物。成語“平鬲”比喻使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和調和,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用來形容兩個相對立的事物達到平衡和和諧的狀態。例如,可以用來形容兩個相互競爭的團隊合作共贏,或者兩個相互矛盾的觀點達成妥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春秋時期,晉國有兩位名將鬲和平,他們都有各自的特長,各自領導一支軍隊。有一次,晉國遇到了外敵的入侵,鬲和平決定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敵人。他們互相借用兵力和戰略,最終成功地擊敗了敵人。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人們將他們的名字合并成了成語“平鬲”,用來形容兩個相對立的事物達到平衡和和諧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鬲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中形容詞平指平衡、調和,名詞鬲指古代的一種兵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通過平鬲的方式,成功地解決了兩個團隊之間的競爭。
2. 只有在平鬲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實現共贏的局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平鬲”這個成語與平衡和調和的概念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鬲形狀的平衡器,兩個不同的事物在鬲的平衡下達到和諧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平衡和和諧相關的成語,如“平衡自如”、“和而不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男生和女生通過平鬲的方式,一起完成了一項體育活動。
2. 初中生:在團隊合作中,不同的意見可以通過平鬲的方式得到解決。
3. 高中生:在社會發展中,平鬲是推動各個階層和諧共處的關鍵。
4. 大學生:在國際交流中,平鬲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