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狴
成語(Idiom):圜狴
發音(Pronunciation):huán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圍困、包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圜狴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由兩個字組成。圜意為圍繞、環繞,狴意為圍困、包圍。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圍困、包圍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圜狴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將某人或某事物圍困、包圍起來,使其無法逃脫或擺脫困境的情況。可以用在描述軍事包圍戰、圍捕逃犯等情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圜狴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據傳,戰國時期的齊國國君齊威王曾經派遣大將田忌出征趙國。田忌帶領軍隊圍困了趙國境內的一座城市,將趙國的軍隊困住了。最終,趙國被迫投降,成為了齊國的附庸國。這個戰爭的勝利成為了圜狴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圜狴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圜為動詞,狴為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敵軍被我軍圜狴,無路可逃。
2. 這個團伙被警方圜狴起來,無法再繼續作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圜狴這個成語與“圍困、包圍”這個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圓形的圍墻將某人或某事物完全包圍起來,使其無法逃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圍困、包圍相關的成語,如“困獸猶斗”、“圍魏救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們把小貓圜狴在籃子里,它就不會跑掉了。
初中生:這個城市被高墻圜狴,保護得很安全。
高中生:警方將嫌疑人圜狴在家中,等待進一步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