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鏡
基本解釋
比喻明月。 唐 李白 《把酒問月》詩:“皎如飛鏡臨丹闕,緑煙滅盡清輝發。” 宋 辛棄疾 《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詞:“飛鏡無根誰繫, 姮娥 不嫁誰留?”
成語(Idiom):飛鏡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j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快速行動或迅速反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飛鏡”由兩個詞組成,飛和鏡。飛指快速行動,鏡指鏡子。意為像鏡子一樣快速反應或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做出反應或行動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其中描述了楚漢相爭時,劉邦的將領韓信能夠快速破敵,如飛一般的反應和行動。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快速行動或迅速反應的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危機中展現出了飛鏡的能力,迅速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2. 這個團隊的成員們都有飛鏡的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復雜的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飛鏡比喻為一面快速反應的鏡子。想象自己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像鏡子一樣迅速反應和行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快速行動或迅速反應相關的成語,如“如履薄冰”、“迅猛如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看到地上有人摔倒時,我立刻飛鏡般地跑過去幫助他。
2. 初中生:比賽結束后,他們迅速整理好場地,展現出了飛鏡的能力。
3. 高中生:在考試中,我遇到了一道我不會的題目,但我飛鏡般地反應過來,很快找到了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