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篋
基本解釋
(1).猶三箱。《漢書·張安世傳》:“世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 安世 識之。” 宋 黃庭堅 《叔父給事挽詞》之七:“三篋飛書公對獄, 元豐 天子照奸回。”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張孟詞貢士》:“ 朱文正 師得 孟詞 死耗,寄家人書并詩云:‘……五車便炙輠,三篋富遺籯。’”
(2).佛教語。指聲聞藏、緣覺藏和菩薩藏。 唐太宗 《圣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七:“三篋……謂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也。”
成語(Idiom):三篋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個篋子,比喻極多的書籍或文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篋意為三個篋子,篋子是古代用來存放書籍或文件的盒子。成語三篋比喻非常多的書籍或文件,形容知識淵博或資料豐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書房或圖書館中堆滿了書籍,也可以形容一個人的知識面廣博或資料豐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書記載,三篋最早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韓愈在這篇文章中用“三篋之書”來比喻老師的教誨,意思是學習應該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從中選擇優秀的內容,將其吸收為己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篋是一個名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書房里擺滿了書,簡直是三篋之書。
2. 這個學者的知識真是三篋之秀,無所不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篋”拆分為“三”和“篋”,“三”代表數量多,而“篋”代表書籍或文件。可以想象一個房間里堆滿了三個篋子,里面裝滿了書籍,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韓愈的《師說》,深入理解成語三篋的意義和引申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書包里有好多書,簡直是三篋之書。
2. 初中生:老師說要多讀書,我每天都在圖書館借書,希望能成為三篋之才。
3. 高中生:我喜歡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希望能夠擁有三篋之學問。
4. 大學生: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真是三篋之寶,我要繼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