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陁
成語(Idiom):婆陁
發音(Pronunciation):pó t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動遲緩、遲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婆陁是一個古代詞語,形容人行動遲緩、遲鈍,思維反應遲鈍。比喻做事慢吞吞、遲疑不決、思維遲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行動遲緩、遲鈍,或者批評某人思維反應遲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婆陁一詞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當時,昭公問鮑照:“婆陁之事,可舉乎?”鮑照回答:“臣聞婆陁之事,不可舉也。”昭公問其故,鮑照回答說:“婆陁者,猶瓦礫也。瓦礫之上,不可以為止也。”從此,婆陁成為了形容人行動遲緩、遲鈍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婆陁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于形容人的行動遲緩、思維遲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辦事總是婆陁,拖拖拉拉的。
2. 這個學生思維太婆陁了,總是反應遲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婆陁與“遲緩”、“遲鈍”等詞語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行動慢吞吞、思維遲緩的形象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行動遲緩、遲鈍有關的成語,如“猶疑不決”、“拖泥帶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做作業總是婆陁,做一道題要花很長時間。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表現得很婆陁,總是遲遲不動。
3. 高中生:這個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思維有些婆陁,需要加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