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
基本解釋
(1).謂不能治本的法術。系儒家對法家刑名之學的蔑稱。《晉書·呂光載記》:“明公受天眷命,方君臨四海,景行 堯 舜 ,猶懼有弊,奈何欲以 商 申 之末法,臨道義之神州。”
(2).佛教語。指佛法的衰微時期。《隋書·經籍志四》:“然佛所説,我滅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義如此。” 宋 張商英 《護法論》:“末法像教之僧敗群不律者,勢所未免也。” 清 龔自珍 《最錄禪源諸詮》:“居末法中,欲敵生死,如救頭然。” 章炳麟 《<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序》:“雖處末法之中,而群情歸慕如此,知正信之未衰也。”
(3).泛指宗教的衰微。 梁啟超 《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學說·緒言》:“顧宗教今已屬末法之期,而學術則如旭日升天,方興未艾。”
成語(Idiom):末法
發音(Pronunciation):mò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時代或社會的末期,即即將走向滅亡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法源自佛教,原指佛教教義在世間的最后一個時期,也即佛法將要衰落的階段。后來,這個詞語被引申為指任何一個時代或社會的末期,意味著它即將走向滅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時代、社會或事物的衰敗狀態,用以警示人們注意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趨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末法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大正藏》中,描述了佛法在末法時期的衰敗與衰落。隨后,這個詞語逐漸被引申為描述其他領域的末期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末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正處于末法,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2. 這個行業已經進入末法階段,很多企業都面臨倒閉的風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末法”記憶為“末日將至”,表示一個時代或社會即將走向滅亡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中關于末法的教義,了解佛法在末法時期的特點和佛教對于時代變遷的看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玩具已經破爛不堪,看起來像是末法一樣。
2. 初中生:這個社會的道德風氣越來越糟糕,已經進入了末法時期。
3. 高中生:這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都在面臨末法的命運。
4. 大學生: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迅速,很多傳統行業正在經歷末法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