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揭篋探囊
發音(Pronunciation):jiē qiān tàn n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查找或探求時非常仔細,不放過任何細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揭篋指的是打開抽屜或箱子,探囊指的是摸索囊袋。這個成語比喻查找或探求時非常細致入微,不放過任何細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對事物非常仔細地查找、探求,尤其適用于解決問題或找尋答案等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太史公,揭篋探囊之人也。”這句話是指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非常認真,查找了大量的史書和文獻,以確保記載的準確性。后來,揭篋探囊就成為形容人對事物非常仔細地查找、探求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寫論文時總是揭篋探囊,確保每個細節都準確無誤。
2. 這位偵探揭篋探囊,終于找到了關鍵證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結合揭開書本的蓋子和摸索囊袋的動作,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自己在查找答案時,揭開書本的每一頁,摸索囊袋的每一個角落,以確保沒有遺漏。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含有“揭”和“探”的成語,如“揭竿而起”、“探囊取物”等,以擴大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考試前會揭篋探囊地復習,以便取得好成績。
初中生:老師講的內容我沒有聽懂,所以我揭篋探囊地查找相關資料來補充知識。
高中生: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揭篋探囊地研究了很多相關的文獻和實驗數據。
大學生:在進行科研項目時,我們需要揭篋探囊地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數據,以驗證研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