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饋貧之糧
發音(Pronunciation):kuì pín zhī li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給貧困人家提供幫助和支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饋貧之糧是一個形容詞性短語,用來形容給貧困人家提供幫助和支持。它強調了對貧困人家的關心和照顧,意味著以物質、精神或其他方式幫助貧困人家,使他們得到溫暖和希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描述慈善活動、社會救助、捐贈物資等行為。也可以用于形容幫助他人走出困境的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饋貧之糧一詞來源于《后漢書·董卓傳》。董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臣之一,他專權殘暴,使百姓生活困苦。當時有一位官員叫黃琬,他非常關心百姓的生活,經常自掏腰包給貧困人家送米糧。他的行為被人們稱為“饋貧之糧”,成為了一個形容詞性短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饋(給予)、貧(貧困)、之糧(物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捐款給慈善機構,真是饋貧之糧的典范。
2. 在這次自然災害中,許多人紛紛伸出援手,饋貧之糧,幫助災區的人們重建家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貧困的地方,手里拿著大米和面包,給困苦的人們提供食物,幫助他們走出困境。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并理解饋貧之糧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和相關的成語,如“施粥澤及”,“濟困扶?!钡取?梢詫W習一些慈善組織的活動和項目,了解如何參與其中,為社會做出貢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能夠長大后,成為一名醫生,可以饋貧之糧,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2. 初中生:我們班組織了一次捐衣活動,大家紛紛捐出自己不穿的衣物,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饋貧之糧。
3. 高中生:在社區里,有一位老人住得很困難,我每個周末都去幫他做家務,給他送飯菜,希望可以饋貧之糧,讓他的生活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