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正
基本解釋
民眾之長。《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蔣驥 注:“正,長也。”
成語(Idiom):民正(mín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的意見或行為符合正義、公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民正”由“民”和“正”兩個字組成。其中,“民”指的是人民、民眾,“正”指的是正義、公道。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民眾的意見或行為符合正義、公道。也可以理解為指民眾的力量是正義和公道的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民眾的聲音和行動符合正義和公道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民眾的聲音和力量對于社會問題的解決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用來贊揚民眾對于不公正行為的抵制和反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正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文是“民正之謂大,大之謂正”。這句話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在這個故事中,公元前532年,魯國的僖公去世后,國內出現了一系列的紛爭和混亂。季孫氏和公孫氏兩家爭奪國君的地位,民眾紛紛支持不同的家族。最終,由于民眾的聲音和力量,魯國的地位重新穩定下來,社會恢復了正常秩序。從而形成了成語“民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民”和形容詞“正”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社會問題面前,民眾的聲音是民正的力量。
2. 只有民眾的意見和行動與正義相符,才能稱之為民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民的大家庭,這個大家庭里的每個人都在追求正義和公道,他們的聲音和力量都是正義的力量,這就是“民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民正”相關的成語,如“民不堪命”、“民生凋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們要做一個有民正的人,不做欺負別人的事情。
初中生:只有民眾的意見和行動與正義相符,才能稱之為民正。
高中生:在這個社會問題面前,民眾的聲音是民正的力量。
大學生:只有民眾的力量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實現民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