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經
基本解釋
指佛經。古代 印度 人寫經于樹葉上,故稱。 唐 錢起 《紫參歌》:“貝葉經前無住色,蓮花會里暫留香。” 明 孫柚 《琴心記·空門遇使》:“菩提樹下談玄,忘補朝陽之衲;貝葉經邊入定,搜空透筍之衣。” 清 王攄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長繙貝葉經。”亦作“ 貝多經 ”。 清 吳偉業 《生查子》詞:“學寫貝多經,自屑泥金粉。”
成語(Idiom):貝葉經(bèi yè jīng)
發音(Pronunciation):bèi yè j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經書的一種形象比喻,比喻只看表面,不深入理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貝葉經這個成語來源于佛教經典《法華經》中的一個寓言故事。故事中,有一個貝葉,上面寫著佛法的真理,但是有些人只看到貝葉的外表,而沒有深入理解其中的真諦。因此,貝葉經成為了一個比喻,形容只看到表面,不深入理解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貝葉經來形容那些只看到事物表面,不深入了解的人。比如,當有人只看到別人的外貌或外表,而沒有去了解他們的內在優點和價值時,我們可以說他們是貝葉經。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貝葉經的故事起源于佛教經典《法華經》中的一個寓言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貝葉經是一個四字成語,由“貝葉”和“經”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看到了別人的外表,完全是個貝葉經。
2. 別只看到問題的表面,要學會深入思考,不要成為一個貝葉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貝葉經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只看到一片貝葉的表面,而沒有去翻開貝葉看其中的內容,這樣就能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佛教的經典《法華經》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它的內容,了解更多關于佛教的思想和教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只看到同學的外表,我要了解他們的內在優點,不要成為一個貝葉經。
2. 初中生:別只看到別人的外表,要學會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不要成為一個貝葉經。
3. 高中生: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不應該只看到他的外貌,而應該更加關注他的內在品質,不要成為一個貝葉經。
4. 大學生:在選擇朋友時,不要只看到他們的外表,要看到他們的內在素質和價值觀,不要成為一個貝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