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語兵
基本解釋
隱語。指江河流水。因可用以淹沒敵人,故云。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既不克,又欲增兵。 丞昭 奏曰:‘陛下有不語兵千萬在左右,胡不用之。’上不悟。 丞昭 以馬策指 汾 。”
成語(Idiom):不語兵
發音(Pronunciation):bù yǔ b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不發表言論或表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語兵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故事。當時,項羽率領大軍攻打秦國,攻至垓下時,漢軍大將韓信被困于陣中。項羽派人向韓信傳遞口信,希望韓信投降。韓信卻選擇保持沉默,不發表任何言論。最終,項羽誤以為韓信已經投降,疏于防備,韓信趁機發動奇襲,成功突圍。因此,“不語兵”成為形容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重要場合或關鍵時刻保持沉默,不發表言論或表態的行為。也可用于提醒他人,在某些情況下保持沉默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語兵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項羽與韓信之間的戰爭。這個故事也成為了一種比喻,用以形容在關鍵時刻保持沉默的智慧和策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語兵”由“不”、“語”、“兵”三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重要會議上,他選擇了不語兵,給人一種深思熟慮的印象。
2. 面對攻擊,他選擇了不語兵,以觀察對方的動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使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成語“不語兵”。可以想象在戰場上,士兵們面對敵人的攻擊時,選擇保持沉默,不發出任何聲音。這種行為象征著智慧和謀略,幫助士兵們取得勝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項羽與韓信之間的故事,了解更多關于他們的智謀和戰爭策略。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言多必失”、“寡不敵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考試的時候,我遇到了難題,但我選擇了不語兵,靜下心來思考,最后找到了答案。
2. 初中生:在班級討論中,我見到同學們爭論不休,我選擇了不語兵,等待他們爭論結束后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面對同學們的質疑,我選擇了不語兵,默默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終證明了自己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