詆誚
詆誚(dǐ hòu)
發音:dǐ hòu
基本含義:詆毀、譏諷、嘲笑。
詳細解釋:指對人或事物進行惡意的批評、嘲弄或諷刺,目的是貶低對方或引起他人的笑柄。
使用場景:常用于形容言辭尖刻、惡意攻擊他人的行為。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語言或行為,也可以形容文字、文章等。
故事起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屈原在楚國宮廷中擔任重要職務,但被詆毀和陷害,最終被貶謫至汨羅江。這個故事中的詆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了“詆誚”的來源。
成語結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形容人或事物受到惡意攻擊、譏諷或嘲笑。
例句:
1. 他經常用尖酸刻薄的話來詆誚別人。
2. 這篇文章充滿了詆誚和諷刺。
記憶技巧:可以將“詆誚”與“低頭”相聯想,低頭是一種屈服和自卑的表現,而詆誚則是一種用言辭攻擊他人的行為。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詆誚”相關的成語,如“挖苦”、“嘲笑”等。也可以了解一些與“詆誚”相關的文化現象,如惡意評論、網絡暴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詆誚了我的作文,說我寫得很爛。
2. 初中生:他們在社交媒體上詆誚我的形象,讓我很難過。
3. 高中生:他用尖銳的語言詆誚了我的努力,讓我感到很沮喪。
4. 大學生:他用惡意的評論詆誚了我的研究成果,讓我很憤怒。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