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言
基本解釋
禽言,詩體名。依鳥名象聲取義而作。五禽言,詠五鳥之名。 宋 蘇軾 《五禽言》詩序:“ 梅圣俞 嘗作《四禽言》。余謫 黃州 ,寓居 定惠院 ……春夏之交,鳴鳥百族,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遂用 圣俞 體作《五禽言》。”詩中自注五禽為:蘄州鬼、脫卻破褲(即布谷)、麥飯熟(即快活)、蠶絲一百箔、姑惡(即水鳥)。 清 黃遵憲 亦有《五禽言》詩,五禽為:不如歸去(即杜鵑)、姑惡、泥滑滑(即竹雞)、阿婆餅焦(褐色鳥)、行不得也哥哥(即鷓鴣)。
成語(Idiom):五禽言(wǔ qín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wǔ qín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被強迫承認罪行或違法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禽言是由“五”和“禽言”兩個部分組成的成語。五指代五種鳥類,包括雁、烏、鹿、蛇、犬。禽言指的是鳥類的聲音。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人在受到威脅或壓力下,被迫承認自己的罪行或違法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禽言常用于形容被逼迫或恐嚇的情況下,被迫坦白事實或承認錯誤。可以用于描述法庭上的被告人被審問時,也可以用于形容在惡勢力的威脅下,被迫交出財物或透露秘密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禽言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有一種刑罰叫做“五禽戲”,是指被判決的罪犯被迫模仿五種禽鳥的動作來表演,以示懲罰和示眾。后來,“五禽戲”演變為“五禽言”,成為了形容被迫承認罪行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禽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警察的威逼下,罪犯終于五禽言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2. 面對法官的質問,被告人不得不五禽言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禽言的五個字分開記憶,每個字與對應的禽鳥聯系起來,例如“五”與五只鳥類聯系,“禽”與禽鳥的聲音聯系,“言”與承認罪行聯系。通過將圖像與含義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例如“五馬分尸”和“五花大綁”,可以幫助擴展對中國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小明偷了同學的鉛筆,被老師逼問時,他只好五禽言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2. 初中生(13-15歲):在惡勢力的威脅下,小紅只好五禽言交出了自己的零花錢。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警方的盤問,嫌疑人五禽言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