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訾
基本解釋
謂家財沒有達到規定的數額。訾,通“ 資 ”。《史記·游俠列傳》:“ 解 ﹝ 郭解 ﹞家貧,不中訾。” 司馬貞 索隱:“訾不滿三百萬以上為不中。”
成語(Idiom):不中訾(bù zhōng zī)
發音(Pronunciation):bù zhōng z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受到任何指責或詬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中訾是一個古代成語,由“不”、“中”、“訾”三個漢字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中”表示受到,“訾”表示指責或詬病。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不受到任何指責或詬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或行為非常高尚,沒有任何值得指責的地方。也可以用來自我表揚或贊美別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不中訾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在古代的文獻中可以找到一些相關的記載。根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的記載,戰國時期,燕國有一個官員名叫主父偃,他非常聰明能干,公正廉潔,受到了廣泛的贊譽。有一次,主父偃去臨洮縣任職,他在任職期間,不追求任何個人私利,不收受賄賂,公正執法,對待百姓非常寬容。因此,他被人們稱為“不中訾的主父偃”。這個故事使得“不中訾”成為了一個贊美高尚品德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行高尚,一生都是不中訾的。
2. 她一直堅守自己的原則,從不做任何不中訾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中訾”記憶為“不中指”,以此來聯想成“不受指責”。另外,可以通過與故事起源相關的關鍵詞“主父偃”進行聯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與“不中訾”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不見棺材不掉淚”、“無可厚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成績非常好,從來沒有不中訾的地方。
2. 初中生:老師總是稱贊他的品德高尚,從不中訾。
3. 高中生:他的演講非常出色,沒有任何不中訾的地方。
4. 大學生:他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得非常優秀,是一個不中訾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