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ù fēn zào bái ㄅㄨˋ ㄈㄣ ㄗㄠˋ ㄅㄞˊ不分皂白
《詩·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漢 鄭玄 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於王也。”后以“不分皂白”謂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豈辨個是和非,不分個皂白,南鄰北里成灰。”亦作“ 不分青白 ”。 陳殘云 《山谷風煙》第十七章:“我是擁護斗地主,擁護分土地的,可就怕有些年輕小子不分青白,不是地主也斗。”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不分皂白
成語(Idiom):不分皂白
發音(Pronunciation):bù fēn zāo b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分青紅皂白,不加辨別地對待事物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分皂白是指不分辨事物的好壞或是非黑白,不做任何判斷或評價,而是一概而論。這個成語強調了不分辨事物的細節、背景或真相,而是將所有事物都歸為一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對待問題或人物時的不公正或武斷,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分青紅皂白,簡單粗暴地對待事情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傳統的法律制度。在古代,刑法中有一種懲罰方法叫做“皂白刑”。當時,法官在審判犯罪嫌疑人時,會將犯罪嫌疑人的身體涂成黑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然后進行審判。如果法官認為嫌疑人有罪,就會將涂有黑色的皂涂抹在嫌疑人的身體上,表示有罪;如果法官認為嫌疑人無罪,就會將涂有白色的皂涂抹在嫌疑人的身體上,表示無罪。后來,人們將這種不分辨真相的審判方式比喻為“不分皂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分皂白”由“不分”和“皂白”兩個詞組成。其中,“不分”表示不加辨別,不進行區分;“皂白”表示黑色和白色,也指事物的好壞或是非黑白。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所有的人都不分皂白,總是一概而論。
2. 這個老板對員工的工作質量不分皂白,只看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分皂白”與“不分青紅皂白”進行聯系,因為它們的意思相似。可以想象在審判時,法官不分辨犯罪嫌疑人的好壞,簡單地將黑色和白色的皂涂抹在嫌疑人身上,表示不分皂白。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皂白”的成語,如“青紅皂白”、“皂白不分”等,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我們的考試成績不分皂白,總是給我們鼓勵和贊揚。
2. 初中生:他不分皂白地對待同學之間的糾紛,總是公正地處理問題。
3. 高中生:有些老師對學生的個性和能力不分皂白,只看學習成績評價我們。
4. 大學生:在職場上,領導對員工的努力和貢獻不分皂白,只關注結果。
5. 成年人:在社會上,有些人對待他人的品德和行為不分皂白,總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