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瞽徉聾
成語(Idiom):詐瞽徉聾
發音(Pronunciation):zhà gǔ liàng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故意裝聾作啞或故意裝糊涂,以逃避責任或回答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詐瞽指故意裝瞎,徉聾指故意裝聾。這個成語形容人故意裝傻、裝糊涂,以逃避責任或回答問題。它通常用來批評那些不敢面對現實、逃避責任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面對問題或責任時故意裝傻、逃避回答。也可以用于批評那些不敢正視問題、逃避責任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文公十四年》中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叫做公子糾的人,他的父親去世后,他竟然不肯繼承父親的爵位和財產,而是故意裝聾作啞、裝糊涂。他以此來逃避責任,不為父親分憂。后來,這個故事就演變成成語“詐瞽徉聾”,用來形容故意裝傻、裝糊涂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詐瞽徉聾,一直不回答問題。
2. 她故意裝聾作啞,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每個字的意思與“裝糊涂”、“逃避責任”等詞語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故作聰明”、“逃避責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考試沒考好,卻詐瞽徉聾地說自己沒學習。
2. 初中生:他被老師批評了,卻詐瞽徉聾地說自己不知道為什么。
3. 高中生:他犯了錯誤,卻詐瞽徉聾地不肯承認。
4. 大學生:他沒完成作業,卻詐瞽徉聾地找各種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