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繩
成語(Idiom):履繩(lǚ shéng)
發音(Pronunciation):lǚ s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遵守規矩,守紀律,不越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履繩是由“履”和“繩”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履,指腳踏在地上行走;繩,指繩子,引申為規矩、紀律。履繩的意思是比喻遵守規矩,守紀律,不越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履繩常用于形容遵守法紀、守規矩的行為。可以用來稱贊一個人遵守紀律,不越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履繩的故事起源于《史記·李斯列傳》。相傳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叫李斯的大臣,他任職期間一直遵守紀律,不越界。有一天,李斯在外面辦事,路過一家酒樓,他本想進去歇歇腳,但想到自己是一國重臣,就沒有進去,而是繼續前行。后來,這個故事被人們傳頌,成為了“履繩”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履繩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履”和名詞“繩”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履繩,從不越軌。
2. 這個學生很懂得履繩,從不遲到早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履繩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腳踩在一根繩子上行走,保持平衡,不越界,象征遵守規矩,守紀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紀律、規矩相關的成語,如“守望相助”、“守株待兔”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履繩,不要在上課時說話。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履繩,按時完成作業。
3. 高中生:考試期間,我們要履繩,不得作弊。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履繩,不得違反校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