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遏
抵抗(dǐ kàng)
發音(Pronunciation):dǐ 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抵抗,阻止。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抵抗敵人的進攻,阻止某種事物的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抵擋敵人的進攻、阻止某種不好的事物發生的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昭王想要征服齊國,但齊國有一位名將叫孫臏,他趁秦軍進攻的時候,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成功地抵擋住了秦軍的進攻,最終使得秦軍無法攻破齊國。這個故事被后人傳承下來,成為了形容抵擋敵人進攻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英勇抵抗了敵人的進攻。
2. 這個政策的出臺有助于抵遏犯罪的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抵遏”與“抵抗”進行對比記憶。抵遏是抵擋某種不好的事物的發展,而抵抗是抵擋敵人的進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抵抗、防御相關的成語,如“抗拒”、“抵擋”、“抵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們勇敢地抵抗了惡勢力。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要積極參與環保活動,抵遏環境污染。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抵遏經濟下滑的趨勢。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我們應該加強法制建設,以抵遏腐敗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