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猿
基本解釋
佛教語。喻攀緣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語本《維摩經(jīng)·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diào)伏。” 唐 羅隱 《靈山寺》詩:“欲依師問道,何處繫心猿?”《水滸傳》第一○一回:“芳芬綽約蕙蘭儔,香飄雅麗芙蓉袖,兩下里心猿都被月引花鉤。” 清 李漁 《慎鸞交·情訪》:“避色偏來窈窕,防身怕不堅牢,眼掛罘罳眉上鎖,不許心猿往外跳。”參見“ 心猿意馬 ”。
成語(Idiom):心猿
發(fā)音(Pronunciation):xīn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心思狡猾、猶如猿猴一般難以捉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心猿是由“心”和“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心猿比喻人的心思狡猾、難以琢磨,就像猿猴一樣機靈活潑,難以捉摸。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心思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心猿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心機深沉、善于算計、難以捉摸的人。例如,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心思縝密的政治家或商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心思不軌、陰險狡詐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莊子·逍遙游》這篇古代哲學著作。其中有一段描述了猿猴心思機智的情景,成為了這個成語的起源。故事中,莊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在山林中觀察到了一只猿猴。猿猴看見了惠子手上拿著的桃子,就爬到樹上,用機智的手法誘騙惠子,最終得到了桃子。莊子以此來比喻人的心思狡猾,無法完全捉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心猿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心”和“猿”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心猿不死,總是在背后耍手段。
2. 這個人心猿動態(tài),你得小心應對。
3. 面對心猿如此難以捉摸的人,我們應該保持警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猿猴在心里打轉,表達一個人心思狡猾、難以捉摸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成語,如“心機深沉”、“心思縝密”等,來加深對心猿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心猿不死,總是在考試前偷看答案。
2. 初中生:這個人心猿動態(tài),我們不知道他下一步會做什么。
3. 高中生:面對心猿如此難以捉摸的對手,我們需要制定更周密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