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仗
基本解釋
亦作“ 甲杖 ”。1.披甲執兵的衛士。《晉書·桓沖傳》:“又詔 沖 及 謝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書·武帝紀上》:“十月, 高祖 領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南史·陸子隆傳》:“ 文帝 嗣位, 子隆 領甲仗宿衛。”
(2).泛指武器。《周書·武帝紀下》:“ 齊 眾大潰,軍資甲仗,數百里間,委棄山積。”《遼史·禮志六》:“臘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樂飲酒,等第賜甲仗、羊馬。”《明史·孫承宗傳》:“ 沉棨 、 杜應芳 繕甲仗,司務 孫元化 筑礮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數十萬,委棄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庫。《新唐書·五行志一》:“ 顯慶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倉廩、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成語(Idiom):甲仗(jiǎ zhàng)
發音(Pronunciation):jiǎ zh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甲兵,比喻力量薄弱、不堪一擊的軍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甲仗”由“甲”和“仗”兩個字組成。“甲”指甲兵,即戰斗力較弱的軍隊;“仗”指戰斗、作戰。成語“甲仗”形容某支軍隊實力薄弱,沒有抵抗力,不堪一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個團隊、組織或個人實力不足,無法應對強大的對手或挑戰的情況。也可用于批評某些人雖然聲勢浩大,但實際上毫無戰斗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甲仗”最早見于明代楊慎《金石錄》:“甲仗,軍仗之名,謂甲兵之不足以成軍仗也。”這個成語的起源與古代軍隊的戰斗力有關。古代戰爭時,軍隊的戰斗力往往取決于甲兵的數量和質量。如果一支軍隊的甲兵數量稀少,裝備不足,那么他們在戰斗中就會顯得非常脆弱,毫無抵抗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甲”作主語,動詞“仗”作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支隊伍實力太差了,根本就是個甲仗,根本無法抵擋對手的進攻。
2. 他們聲勢浩大,卻只是個甲仗,根本無法對抗我們的實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只有甲兵的軍隊,他們裝備簡陋、實力薄弱,無法應對敵人的攻擊。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軍事相關的成語,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形容實力薄弱的成語,如“紙上談兵”、“紙老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的籃球隊太差了,打得就像個甲仗一樣,每場比賽都被對手輕松擊敗。
2. 初中生:那個班級的辯論隊實力太差,連最基本的論據都不懂,簡直就是個甲仗。
3. 高中生:這個學生會的知識太少了,連最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真是個甲仗。
4. 大學生:我們學校的足球隊實力太弱,每次比賽都被對手狂虐,真是個甲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