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驃勇(biāo yǒng)
發音(Pronunciation):biāo y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勇猛果敢,英勇無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驃勇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驃”指的是駿馬,象征著勇猛;“勇”則表示勇敢。整個成語形容人的勇敢和果敢,意味著勇猛無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美英勇無畏的人,特別是在戰爭或危險環境中表現出色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事物的勇猛、強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驃勇”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記載了齊國大夫晏嬰勇敢無畏的事跡。晏嬰是齊國的一位大夫,他在戰爭中表現出色,被譽為“驃勇”,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戰場上表現得十分驃勇,贏得了大家的贊賞。
2. 這支隊伍訓練有素,士氣驃勇,必定能取得勝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驃勇”聯想為一匹駿馬,代表勇猛,和一個勇敢的人站在一起,形象地表示了勇猛無畏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勇敢、英勇相關的成語,如“英勇無畏”、“勇往直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表現得非常驃勇,一直堅持到最后。
2. 初中生:那位運動員在比賽中展現出了驃勇的精神,贏得了冠軍。
3. 高中生:面對困難,我們要像晏嬰一樣,驃勇地面對挑戰。
4. 大學生:他在社會實踐中展現出了驃勇的勇氣,為社會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