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
基本解釋
故址在今 江蘇省 無錫市 。原為 宋 楊時 講學之所, 元 廢為僧舍。 明 萬歷 間, 顧憲成 等倡議重修,并與 高攀龍 等講學于此,評議朝政。后被目為東林黨。參閱 清 許獻 等《東林書院志》。
成語(Idiom):東林書院
發音(Pronunciation):dōng lín shū y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東晉時期的一個學術團體,也指一個思想學派,主張儒學復興,反對佛教和道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東林書院是一個在東晉時期興起的學術團體,由一群儒學學者組成。他們主張儒學復興,反對佛教和道教的影響。東林書院的成員在學術上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儒學經典,致力于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追求某種目標或理念的場景。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學術團體或學術交流的場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東林書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的儒學家嵇康和阮籍。他們在東晉末年,為了傳承儒學經典,組織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共同研究儒家思想。這個團體最初在東林建立了一個書院,后來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一個有影響力的學術團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該成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東林”、“書院”。其中,“東林”指代東晉時期的學術團體,“書院”指代學術交流的場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像東林書院的學者一樣,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經典。
2. 這個俱樂部就像一個現代版的東林書院,吸引了許多學術界的人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東林書院”的發音與東晉時期的學術團體和儒學思想聯系起來,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東晉時期的文化和學術環境,以及儒學的發展歷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和我的朋友們組成了一個東林書院,一起學習儒家經典。
2. 中學生(13-18歲):我們班級就像一個東林書院,大家互相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3. 大學生(19-22歲):參加學術研討會感覺像是進入了一個現代版的東林書院,可以和其他學者一起深入探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