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gōng chē shàng shū ㄍㄨㄙ ㄔㄜ ㄕㄤˋ ㄕㄨ公車上書(公車上書)
(1). 漢 制,吏民上書言事,均由公車令接待。上書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史記·滑稽列傳》:“ 朔 初入 長安 ,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
(2).指 清 末一歷史事件。公元1895年( 清 光緒 二一年)4月, 清 政府在 中 日 甲午戰爭中失敗,派 李鴻章 赴 日 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是年, 康有為 在京會試,他號召各省舉人一千三百余人聯名上萬言書,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震撼全國。史稱“公車上書”。 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一:“當時正在 北京 會試的各省舉子也紛紛集會、請愿, 康有為 即曾聯絡其中的一千馀人,舉行了著名的‘公車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圖強。”
成語(Idiom):公車上書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chē shàng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書寫或張貼廣告、宣傳品等,違反規定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車上書是一個由“公車”和“上書”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公車指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車、地鐵等;上書指的是書寫或張貼。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進行未經許可的廣告、宣傳等行為,違反了相關規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車上書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些人或機構在公共場所擅自進行廣告、宣傳等行為,違反了規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批評那些私自在公共場所張貼廣告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公車上書的故事起源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工具還不普及的時代,一些商家或個人會在街道上設置廣告牌來宣傳自己的商品或服務。這種行為被認為是違反社會秩序的,因此也產生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車上書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都可以獨立理解,但是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獨特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公車上書寫廣告,違反了市政府的規定。
2. 這家公司在地鐵車廂里張貼廣告,被罰款十萬元,真是公車上書的下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公車上書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坐在公交車上,突然有人拿出一本書在車廂里寫字,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就形成了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了解在公共場所進行廣告、宣傳等行為的規定和處罰。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車載斗量”、“車水馬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爸爸,我聽老師說公車上書是不對的,我們要愛護公共財物。
2. 小學生:同學們,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要在公車上書寫東西。
3. 初中生:這個商家在公交車上張貼廣告,違反了規定,應該受到處罰。
4. 高中生:在公共場所進行未經許可的廣告宣傳是公車上書,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5.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參與公車上書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