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大辯若訥
發音(Pronunciation):dà biàn ruò n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在辯論時,本來能夠說得很好,但卻因為緊張或害羞而變得語塞、不善辭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辯若訥是由“大”、“辯”、“若”和“訥”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大”表示大量、豐富;“辯”表示辯論、辯解;“若”表示如同、似乎;“訥”表示說話遲鈍、不善辭令。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辯論時,本來能夠說得很好,但卻因為緊張或害羞而變得語塞、不善辭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重要場合或辯論中,由于緊張或害羞而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可以用于描述在會議、演講或辯論賽中,某個參與者因緊張而無法發言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二》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齊國有一個名叫晏嬰的人,他智慧過人,擅長辯論。有一次,晏嬰參加了一個辯論會,當他準備發言時,卻突然變得語塞、不知所措。大家都感到非常奇怪,于是有人問他為什么無法說話,晏嬰回答說:“我平時辯論時,總是能夠說得很好,但是今天我感到非常緊張,所以變得大辯若訥。”從此以后,人們就用“大辯若訥”來形容一個人在重要場合或辯論中緊張而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意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字組成,符合“形容詞+動詞+連詞+形容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平時能言善辯,但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卻大辯若訥。
2. 在演講比賽中,他因為緊張而大辯若訥,無法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辯若訥”與“大船若狹”進行聯想,想象一個大船要通過一個很窄的水道,船身因為太大而無法通過,就像一個人在辯論時因為緊張而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大辯若訥”相似的成語,如“拙口笨腮”、“結舌”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班級辯論賽中大辯若訥,沒有說出自己的觀點。
初中生:她平時很善于辯論,但當她站在講臺上時,卻大辯若訥。
高中生:在模擬聯合國大會上,他因為緊張而大辯若訥,無法發表自己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