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墜
成語(Idiom):繩墜
發音(Pronunciation):shéng z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罪惡的人最終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宣公十年》:“繩垂墜焉。”意為繩子懸掛著,墜落下來。比喻罪惡之人最終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天道不容惡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警示人們不要做壞事,因為最終會受到應有的懲罰。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了壞事后,最終被揭發或受到懲罰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國有一個叫做鮑叔牙的人,他是齊國的宰相,為人正直。有一次,齊國的君主想要殺害一位名叫田和的大臣,但鮑叔牙不同意這樣做。齊國的君主很生氣,決定將田和殺掉,并派人把田和的尸體綁在繩子上懸掛在城門上示眾。然而,不久之后,齊國出現了連續的干旱和災害,人們開始相信這是因為對田和的冤枉之舉而導致的。最終,鮑叔牙成功地揭發了真相,使君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將田和的尸體從繩子上取下,給他安葬。這個故事成為了“繩墜”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動詞 + 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了那么多壞事,最終繩墜了。
2. 做人要誠實守信,不然遲早會繩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一個壞人被繩子綁住,最終從高處墜落受到懲罰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道德觀念和思想,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偷了同學的鋼筆,最后被老師發現了,繩墜了。
2. 初中生:他一直欺負同學,最后被班主任發現了,繩墜了。
3. 高中生:他考試作弊被老師逮住了,繩墜了。
4. 大學生:他利用職務之便貪污了公款,最終被紀檢部門查處,繩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