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黿
基本解釋
白色的大鱉。《楚辭·九歌·河伯》:“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游兮河之渚。” 王逸 注:“大鱉為黿,魚屬也。”
成語(Idiom):白黿(bái yú)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言語或行為中表現得十分虛偽,像白黿一樣偽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黿是一種魚類,它的外表和行為都非常虛偽。用“白黿”來形容人,表示此人在言談或行為中虛偽偽裝,不真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友好和善良,但實際上心術不正、虛偽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和善可親,但實際上心機深沉、陰險狡詐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黿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莊子》一書。故事中,莊子告訴他的弟子,有一種魚叫做白黿,它的外表和行為非常虛偽,以致于其他魚無法辨別它的真實意圖。莊子借此故事來形容人類社會中的虛偽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是“白黿”,表示虛偽偽裝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表面上對你很友好,但實際上是個白黿。
2. 這個人總是口是心非,真是個白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白黿的形象與虛偽的人聯系在一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好的人,但實際上卻是個偽裝者,就像白黿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虛偽相關的成語,如“虎頭蛇尾”、“假仁假義”等,可以幫助加深對白黿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好,但實際上是個白黿。
2. 初中生:有些人為了取得他人的信任,會表現得像白黿一樣虛偽。
3. 高中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些人不得不學會像白黿一樣偽裝自己。
4. 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中,要學會辨別真實的朋友,而不是被一些白黿所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