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踏
成語(Idiom):蹉踏 (cuō tà)
發(fā)音(Pronunciation):cuō t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草木被人踩踏,比喻被人輕視、忽視、侮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蹉踏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用來形容被人輕視、忽視或侮辱的感受。它常常用于描述人的尊嚴、權益或努力被他人無視或踐踏的情況。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表達對不公平待遇、不尊重或不公正行為的不滿和不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蹉踏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特別是在描述人際關系中的不公平待遇或被忽視的情況。例如,當一個人的努力被別人輕視或忽視時,他可以使用蹉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于描述社會不公正、對弱勢群體的不尊重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蹉踏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jù)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后漢書·徐干傳》。故事中,徐干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忠臣,他在面對權貴的壓迫和踐踏時,堅守原則,不屈不撓。后來,蹉踏這個成語就以徐干的堅持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作為象征,被人們廣泛使用。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蹉踏這個成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動詞組成,形象地描述了被人輕視、忽視的情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付出了很多努力,卻被領導蹉踏了。
2. 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尊重,而不是蹉踏。
3. 我們不能讓任何人蹉踏我們的尊嚴和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蹉踏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1. 關聯(lián)聯(lián)想:將蹉踏與被人踩踏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強烈的聯(lián)想,幫助記憶。
2. 創(chuàng)造故事:用蹉踏這個成語來編寫一個故事,將其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蹉踏這個成語感興趣,你可以學習其他與人際關系、尊重和公正有關的成語,例如“不公”、“輕視”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總是蹉踏我的努力,不給我表揚。
2. 初中生:班級里有些同學總是蹉踏我,不讓我參與活動。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很多蹉踏弱勢群體的行為,我們應該積極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