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狼狽不堪(láng bèi bù kān)
發音(Pronunciation):láng bèi bù k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情況極為狼狽,非常難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狼狽,指貪食的狼在食物爭奪中被其他狼攆得四處逃竄的樣子,形容非常窘迫、難堪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人處境困難,被追趕或逼迫而無處可逃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狼狽不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據說,當時有個叫王珣的人,他的朋友被人陷害,王珣為了幫助朋友,被迫逃亡,最后在一座山上遇到了一只饑餓的狼。為了逃脫狼的追趕,王珣不得不跳入深淵,結果受了重傷。這個故事中的情景形象地描繪了狼狽不堪的境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副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考試中答不上來問題,感到狼狽不堪。
2. 因為趕時間,他出門時衣服還沒來得及穿好,整個人看起來狼狽不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狼狽不堪”想象成一個被追逐的人,由于困境而變得狼狽不堪的樣子,這樣可以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狼狽不堪”意義相近的成語,如“窮途末路”、“不得善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在追逐游戲中摔倒了,他感到狼狽不堪。
2. 初中生:考試時,小紅發現自己忘帶了鉛筆,她感到狼狽不堪。
3. 高中生:面對考試失敗的結果,他感到狼狽不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家長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