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辭
基本解釋
◎ 不辭 bùcí
[be willing to] 樂意去干,不辭讓或不推辭
不辭勞苦
詳細解釋
(1).不辭讓;不推辭。《莊子·天下》:“ 惠施 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為説萬物,説而不休,多而無已。” 成玄英 疏:“不辭謝而應機,不思慮而對答。”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賢人君子,肝腦涂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這樣不辭勞苦,今天打中三個,明天擊倒五個,他的記錄表一直象響箭一般地直線上升。”
(2).謂不向人告別。《楚辭·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 王逸 注:“言神往來奄忽,入不言語,出不訣辭。”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議,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給她個不辭而別。”
(3).文詞不順,不成文。《公羊傳·襄公五年》:“ 吳 何以稱人? 吳 鄫 人云則不辭。” 陳立 義疏:“方欲抑 鄫 在 吳 下,若 吳 仍常例稱國,則必書‘ 吳 鄫 人’,是辭不順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義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傳‘不足以與行也。’按‘以’字衍文……學者不知‘與’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與’字之上,轉為不辭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二:“故由語法而言以‘子明保’釋為‘掌邦治’實甚不辭,而 羅君 所據《多方》、《洛誥》二語亦同不足據。”
成語(Idiom):不辭(bù cí)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顧、不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顧、不避。表示不顧及、不避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勇敢無畏的精神,表示不顧一切地勇往直前,不退縮、不畏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董仲舒傳》:“舒年少,貧,不給事者,辭而去之。”意思是董仲舒年輕時貧窮,沒有錢給人當仆人,但是他不回避這個事實,而是辭職離開。后來,這個故事被用來形容不回避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 + 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面前毫不辭色地堅持下去。
2. 面對困難,他毫不辭苦地堅持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辭”和“不退縮”聯系起來,記住不退縮、勇往直前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辭”相關的成語,如“不辭勞苦”、“不辭辛勞”等。這些成語都表達了不怕辛苦、不退縮的精神,對于培養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質很有幫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在下雨天也不辭辛勞地去上學。
初中生:她在比賽中受傷了,但她不辭勞苦地繼續比賽。
高中生:面對困境,他毫不辭色地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