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復
基本解釋
猶言三遍。《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
謂反復誦讀。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鐘銘》:“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金 宇文虛中 《姑蘇滕惇禮榜所居閣曰齋心》詩:“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華》第四篇?!?董必武 《我國抗戰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兩句古語,值得政府當局三復的?!眳⒁姟?三復白圭 ”。
成語(Idiom):三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或文章反復推敲、修改,達到精雕細琢的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復是一個修辭手法,指的是在寫作或言辭中反復推敲、修改,以達到精雕細琢的程度。通常是指作者或演講者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不斷的反復修改和潤色,以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和表達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復常用于文學創作、演講和表達中,特別是在追求精確、準確和優美的表達時。它強調了創作者對自己的作品的追求和努力,以及對細節的關注和修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復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在書中,作者曹雪芹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和精細的描寫,使得整個作品充滿了藝術的魅力。而“三復”正是曹雪芹用來形容自己對小說反復修改和潤色的過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復的結構是“三”和“復”兩個字組成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稿經過了三復五校,才達到了如此精彩的效果。
2. 這篇文章經過了三復,才得到了編輯的認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復”看作是一個數字組合,表示反復的次數。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作家或者演講者在反復修改和潤色自己的作品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閱讀更多經典文學作品,了解不同作家和演講者的修辭手法和藝術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的作文經過了三復,老師給了我很高的評價。
2. 初中生:為了提高演講的效果,我對稿子進行了三復五校。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經過了三復,才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4. 大學生:為了讓論文更精確,我對每一個段落都進行了三復。
5. 成人:我對這份報告進行了三復五校,以確保沒有任何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