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役
基本解釋
民眾所承擔的勞役。《后漢書·杜詩傳》:“﹝ 杜詩 ﹞遷 南陽 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宋史·食貨志上六》:“朝廷審定民役,差募兼行,斟酌補除,極為詳備。”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七》:“知官役之可減而苛擾之事除;知民役之可盡罷而海內皆樂業矣。”
成語(Idiom):民役(mín yì)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民百姓所承擔的差役、苦役或農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役是指平民百姓所承擔的差役、苦役或農役。在古代,國家需要勞動力來完成一些公共工程或農業勞動,這些勞動往往由平民百姓承擔。因此,民役成為了平民百姓所承擔的義務,代表了人民為國家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役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平民百姓為國家或社會做出的努力和奉獻。它可以用于表達一個人為了公共利益而付出辛勤努力的情景,也可以用于表達個人為了家庭或社會利益而付出的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役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社會,國家需要平民百姓的勞動力來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比如修筑長城、修建水利工程等。因此,國家會征召平民百姓去承擔這些勞動,這就是民役的由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表示平民百姓,代表了人民群眾;“役”表示勞役,代表了努力和奉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畢生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為人民做出了許多民役。
2. 這個村莊的百姓都積極參與了農田整治,為村莊的發展做出了民役。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民役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可以想象一個農民在田地里辛勤勞作的場景,他正承擔著民役,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貢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業、勞動制度等方面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勞動、奉獻相關的成語,比如勞苦功高、勤勞致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奶奶每天都要去田里干活,他們為了家庭付出了很多的民役。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義務清潔活動,我們學生一起去打掃了公園,為環境做了民役。
3. 高中生: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我們志愿者們每個周末都去當地教學,為他們提供教育幫助,這是我們的民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