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人心渙散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xīn huàn s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心思不聚,思想松散,團結力量減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人心渙散”指人們的心思不聚,思想松散,團結力量減弱。這個成語形容人們在面臨困難或危險時缺乏團結和合作,導致無法共同應對問題。它表達了人心不齊、團結力量弱小的負面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團隊或集體在面臨挑戰時缺乏團結,無法共同合作,導致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上人們的思想松散,缺乏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人心渙散”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哀公被晉國圍困,魯國內部出現了分裂和內訌的情況。這個成語就是形容當時魯國內部人心不齊,沒有團結一致面對外敵的局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人心”和“渙散”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團隊中,人心渙散,大家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爭斗。
2. 社會上人心渙散,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人心渙散”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團隊,當團隊成員的心思不聚,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爭斗時,團隊的力量就會減弱,無法共同應對問題。通過這個形象,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團結合作相關的成語,如“眾志成城”、“團結就是力量”等。這些成語強調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人心渙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班級里有人心渙散,經常互相打架,老師很生氣。
2. 初中生:學校足球隊人心渙散,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所以一直沒有獲勝。
3. 高中生:社會上人心渙散,很多人只顧自己利益,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