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刖
成語(Idiom):補刖(bǔ yuèn)
發音(Pronunciation):bǔ yuè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不孝子女進行教育懲罰,使其悔過改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補刖是一個古代的刑罰,指的是在不孝子女的腿上打上一刀,以示警戒和懲罰。成語“補刖”引申為對不孝子女進行教育懲罰,希望他們能悔過改正,明白孝道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對不孝子女進行教育懲罰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對不守規矩、不遵守道德的人進行懲罰和教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田敬仲的父親,他的兒子非常不孝,不尊敬父母,甚至殺害了自己的母親。田敬仲為了懲罰兒子,決定對他進行補刖。經過補刖后,田敬仲的兒子深感痛苦和悔過,最終改過自新,成為一個孝順的子女。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補刖”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補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補”是動詞,“刖”是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父母對他進行了補刖,希望他能悔過改正。
2. 這個小偷被警察補刖了一頓,從此不敢再偷東西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不孝子女被父母進行補刖的情景,以及他們悔過改正的樣子,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孝道和家庭倫理的知識,了解中國古代對孝道的重視和傳統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我的朋友們都能懂得孝敬父母,不要讓他們為我們進行補刖。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尊敬老師和父母,不要給他們帶來困擾,以免被補刖。
3. 高中生:在社會中,我們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規范,以免被補刖或受到其他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