圮缺
成語(Idiom):圮缺(pǐ quē)
發音(Pronunciation):pǐ q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房屋或建筑物倒塌、毀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圮缺是由“圮”和“缺”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圮”指倒塌、毀壞,“缺”指缺陷、破損。整體意思是指房屋或建筑物倒塌、毀壞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圮缺一詞通常用來形容房屋、建筑物等因為年久失修、自然災害等原因而發生嚴重破壞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物質質量不好、不牢固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圮缺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中。故事中,齊國的公室因為年久失修,墻壁出現了裂縫,屋頂也開始漏水。當時的人們形容這個公室的狀況為“圮缺”。后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房屋或建筑物的倒塌、毀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古老的廟宇已經圮缺不堪,亟需修繕。
2. 那座房子年久失修,已經圮缺成了廢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圮缺”拆分為“圮”和“缺”兩個字,聯想到房屋或建筑物倒塌、毀壞的情景。可以用圖像或聯想的方式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有關中國建筑文化和古代建筑的知識,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歷史和特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風暴過后,我們家的花園變得圮缺不堪。
2. 初中生(14歲):這座廢棄的工廠已經圮缺成了廢墟。
3. 高中生(17歲):這座古老的城樓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圮缺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