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伏
基本解釋
謂心星(大火)隱沒。《左傳·哀公十二年》:“ 丘 聞之,火伏而后蟄者畢。” 杜預 注:“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新唐書·歷志三上》:“《麟德歷》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見。”
成語(Idiom):火伏
發(fā)音(Pronunciation):huǒ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火勢逐漸平息下來,形容事物逐漸平靜或消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火伏”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火”和“伏”。火代表火焰,伏表示低下、平息。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火勢逐漸平息,事物逐漸平靜或消退,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憤怒或激情逐漸消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火災逐漸得到控制,或者形容戰(zhàn)斗、爭議等局勢逐漸平息。也可用來形容人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482年,齊國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火勢勢不可擋,無法撲滅。齊國的一位智者建議用牛皮包裹火種,然后把它們放在水中浸泡,使火種逐漸熄滅。最終,火勢得到了控制,形成了成語“火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火勢終于平息下來,大家松了一口氣,心里的火伏了。
2. 經過多年的努力,戰(zhàn)爭的火伏了,人們開始重建家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火伏的形象與火勢平息的情景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畫面。可以想象自己在撲滅一場大火后,火勢逐漸平息,心情也逐漸平靜下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火相關的成語,比如“火燒眉毛”、“火上澆油”等,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大家齊心協(xié)力撲滅火勢,最終火伏了。
初中生:經過多年的戰(zhàn)爭,終于實現了和平,戰(zhàn)火徹底伏了。
高中生:在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后,雙方的情緒逐漸平靜,火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