軺旆
成語(Idiom):軺旆(yáo pèi)
發音(Pronunciation):yáo p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車馬行進的旗幟和車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軺旆是古代車馬行進時掛在車上的旗幟和車輪的合稱。它們象征著車馬的威嚴和威力。成語“軺旆”用來形容人物的威風凜凜、氣勢非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物的威風凜凜、威勢非凡的場合,特別是形容官員、將領等有威望的人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在車上裝飾軺旆,準備出征。當時,車旁有人勸他不要出征,而是好好修養。公子糾卻回答說:“軺旆之車,不可不修也。”意思是說車馬行進時的旗幟和車輪是必須要修飾的,以顯示威風。這個故事就是成語“軺旆”來源之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軺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身披軺旆,威風凜凜地走進了會場。
2. 這位將軍臨風而立,身上的軺旆展現著他的威嚴。
3. 那位官員一身軺旆,讓人望而生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軺旆”。可以想象一個威風凜凜的將軍站在裝飾華麗的馬車上,馬車上插滿了旗幟,并且車輪閃閃發光,展現出威嚴的氣勢。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車水馬龍”、“旗開得勝”等,來豐富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我看到一輛裝飾得很漂亮的軺旆車在街上行駛。
2. 初中生:他在比賽中表現出色,軺旆般的威勢讓對手望而生畏。
3. 高中生:這位校長身穿軺旆,氣勢非凡地走進了畢業典禮。